景德镇学院

报刊:《景德镇学院报》

内容搜索

标题导航

  • 兴学之本,唯有师范

    摘要:编者按:韩愈《师说》中道: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作为一名师范类专业的学生,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教育情怀。在大学四年中,学习过程的每一...

  • (一)教育认知,不忘初心

    摘要:

  • (一)教育认知,不忘初心

    摘要:主持人: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教材、课堂,而是灵魂点亮灵魂。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将会进入教育行业,在育人旅途中我们是知识的传递者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在神圣与平凡中反复穿行。在这场温...

  • (二)教育情怀,点燃热爱

    摘要:

  • (二)教育情怀,点燃热爱

    摘要:主持人:教育情怀是师范生的底色和灵魂,是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和情感。培养教育情怀对于自己的成长十分重要,通过培养教育情怀,能学会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...

  • (三)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

    摘要:

  • (三)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

    摘要:主持人: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。师范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,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,以此才能做到“学高为师”。教育不只是一个标签,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责任,千千万万个...

  • (四)动手实践,创新思维

    摘要:

  • (四)动手实践,创新思维

    摘要:主持人:“手和心是相通的。”在学前教育专业中,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,手工制作是释放学生的天性,开启创造力的成长之路!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,手工作品制作功底也是...

  • (五)艺术力量,美育浸润

    摘要:

  • (五)艺术力量,美育浸润

    摘要:主持人:艺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之一。艺术美育,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,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,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、感知力和审美天赋的挖掘。作为艺术类师范生,相信在...

放大 缩小 默认

(一)教育认知,不忘初心

   期次:第4期      查看:16   

主持人: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教材、课堂,而是灵魂点亮灵魂。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将会进入教育行业,在育人旅途中我们是知识的传递者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在神圣与平凡中反复穿行。在这场温暖的修行中,我们的思想会慢慢得到开拓,同理心更加深化,视野更加开阔。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,你对教育、师范、教师有怎样的理解?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?请说说自己的心路故事吧。

23小学教育二班廖翊君:我的人生之书,一直有良师开卷,可以说是他们让我爱上了学习。教师是影响学生一生中重要的角色,小学教师更是人生之书的第一个开卷人。曾经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为我撑起了伞,他们宽容我,鼓励我,教导我。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,我也希望用微弱的光照亮他人前行的路。无德无以为师,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,为人师表。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,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,人格与人格的对话,我们要热爱每一位学生,宽容每一位学生。低年级的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性,他们通常把老师作为模范和榜样,小学教师作为他们的启蒙者和开卷人必须为人师表,以身立教,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,有良好的道德风范和职业操守。

23级英语师范二班陈裕:身为一名英语专业师范生,我深知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。教育,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认知的升级。在求知的道路上,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,更要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习的热情。我的初中班主任曾经对我说过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。初心,是我们对教育的那份纯真向往和不懈追求。在学习的旅途中或者在未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,我们将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,但只有坚守初心,我们才能坚定信念,勇往直前。不忘初心,是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,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敬畏,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。在教育的道路上,我们应是不断前行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

23级小学教育二班甘虹霞:教师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与素质教育的实施者。教师只有铸就高尚师德,才能成为学生楷模,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。首先要身正为范,德正为师。教书育人者,必先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为重要,师德不是动听的言词,而是切实的行动。其次要爱岗敬业。陶行知先生说过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,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。再就是关爱学生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,与学生坦诚相处,做学生的朋友,严格要求学生。最后要养成终身学习。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。现代科技与社会日新月异,崇尚科学精神,树立终身学习理念,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和更新知识结构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,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。我认为只有做好以上几点,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。

放大 缩小 默认

景德镇学院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8028次访问,全刊已有2571364次访问